波兰华沙的欢乐与哀愁(下)
波兰华沙的欢乐与哀愁(下)
波兰华沙:哀愁和欢愉(接上)
在九月午后的艳阳下,人们坐在树荫下,或坐或躺在公园铺有落叶的草地上,小孩子在茵茵的草坪上滚来滚去,老年人在长椅上喂孔雀--活生生的、孤傲的有着绿屏萤蓝身子的孔雀,安然地享用着人们投递过去的食物。空气中流淌着如秋天般明净、透明的肖邦琴曲,让人同时沉浸在哀愁和欢愉中,在华丽的音符中捕捉那难以言说的情感。
波兰华沙之歌
有人说,“来华沙,如果不到起义博物馆,你就无法完成与波兰人的心灵对话。”当跨进位于79号有轨电车公司原先的发电厂内的华沙起义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展馆起始处摆放着五+老式电话机,上方各悬挂着一位老者的照片,如果拿起一部电话,会传来起义者的战歌:“为了自由的华沙,我们去战斗”,随后是一位老妇人讲述她所经历的抵抗岁月,而拿起第二部电话听筒,纳粹刺耳的高音喇叭声响起:“从即刻起,华沙全城戒严。平民不得上街,否则杀无赦。”并有一位老者讲述他是如何拿起枪走上街头。此外,另外几步电话机也封存着不同幸存者的珍贵回忆。这样的设置很容易让参观者“入境”,仿佛即刻被卷入历史的洪涛巨浪之中。博物馆里有1500张照片、800件展品及大量影音资料,都在无声讲述1944年8月1日17点,枪炮声如何在纳粹占领的华沙城中蔓延开来,华沙民众又是如何让起义坚持了63个日日夜夜,直到10月2日才因弹尽粮绝被迫投降。这就是华沙历史上惨痛的“华沙起义”。
这样的感受直接保留到游览华沙老城--它虽被列为世界文物遗产,但实际只有60年的历史。“华沙起义”遭到德军的疯狂反扑和镇压,造成20万华沙军民阵亡,另有16万人被投入了集中营,希特勒为削减起义的作用说出一句丧心病狂的话:“把华沙从地图上抹去!”并特调一支工兵部队,摧毁了城中85%的各式建筑物、纪念碑和估计,当华沙重归波兰人民手中时,整个城市已是一片焦土。然而,波兰人民却以他们无谓的勇气和毅力,按老城市建筑图纸复原每一栋建筑,甚至当恢复华沙古城的消息传开,30万流浪在外的波兰人重归故土,投身家园重建,造就战后著名的“华沙速度”。1980年,重建的华沙老城作为特例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给予它这样的评语:“华沙的重生是13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对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华沙的最后一日,我们特地去往波瓦斯基墓园,当看到数不清的十字架旁边,阴郁的墓碑与稚嫩的脸庞,高大的耶稣雕像与娇艳的小雏菊,总让人在强大的反差中对历史无尽嘘叹。然而,秋叶终将陨落,时光终将凋零,而青草却以无畏和不屈的意志一年一年从墓石缝隙中复生,或许这也是波兰民族的象征。它是一首悲歌,亦是一首壮歌。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