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沧源崖画

神秘的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景区目前所发现的崖画群共15处,分布于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古崖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佤族远古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动,其内容丰富,构图简练,粗矿豪放,人物和动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独具风格,形象地展现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对研究古代民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源崖画现已发现若干画点,散布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崖壁上,有的简练单纯,有的错综复杂,一律呈红褐色,似用手指或羽毛蘸生牛血拌赤铁矿粉画成。人体靠着四肢的活动和所持物件的不同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话动。动物则强调角、尾、耳等特征,牛的双角、象的长鼻、猪的肥肚、虎豹之类的长尾,都有形象的表现。

沧源崖画与其他地区崖画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崖画中的人像一律以倒立的三角形作为人体躯干,四肢和头则灵活处理。倒三角的不稳定性不但准确地表现了先民们体型的膘悍魁梧,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动感,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力。线条的运用也很精彩,所有道路、寨墙和部分房屋都用简练的线条表现。构图上技巧已臻成熟,由一般原始绘画的散漫凌乱进入创作大型主题画的阶段。

据学术界研究,沧源崖画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东汉或更早时期先民的作品。盒搁之所以在崖壁上作画,是为了宗教的目的,但失民的生产、生活、居住、战争、娱乐等等内容也都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可视为先民时代的历史画。

在勾画人物时,他们将人物身体勾画成简单的倒三角几何形,四肢配四条灵活多变的细线,主要通过四肢的姿态及头上的饰物,来反映其活动和身份,并根据男女特点绘成,男肩宽腰窄,女肩窄腰宽。总之,画物不表现细部,全部涂色,类似剪影。人物、动物头部都画成圆点,而不表现五官。画动物强调鼻、角、耳、尾的特征,以表现其种属。同时,不注意掌握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有时为了强调特征,还采取夸张手法,故意将某一部分突出地表现出来。据推测,当时绘画时大部分图形应是画者用自己的手指所绘,细小图象和线条是用竹签、树枝、羽毛之类画成,粗线条和大的色块直接用手指平涂重染。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