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介绍

崇圣寺三塔介绍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西倚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万顷波。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标志和象征、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大理的重要人文景观,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与南北两小塔的距离皆70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大理崇圣寺三塔
编号:77629 崇圣寺三塔

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它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高69.13米,塔身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塔墙厚达3.3米,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层为塔顶。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凡17层砖,每层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莲花座,庑殿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缩。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其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锋,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相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达塔顶可从窗洞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皆高42.19米,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下有二层台基,每级八方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亦为八角形,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

 大理崇圣寺三塔
编号:77632 崇圣寺三塔

塔前朝东照壁上有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永镇山川”石刻汉字,每字高1.7米。据说大理地区多水患,要治水必先治龙,可龙只畏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减少,就“山川永固”了。也有人说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当时已为明朝版图,沐世阶为了表示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才在塔基上题字刻碑的。

崇圣寺三塔修建至今,经历了上千年风雨剥蚀,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现都已偏离垂直线,呈现倾斜状态已达400多年。现千寻塔朝西南方向倾斜9″,南小塔朝东北方向倾斜2°2′6″,北小塔朝西南方向倾斜1°6′4″。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之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一般佛塔都是奇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亦为一奇。

1978年至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43万元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维修与加固。正是在这次维修与加固中,发现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塔内找到当年搭脚手架遗留下来的小洞,才将“垒土而建,去土现塔”建塔的传说否定。此次维修时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余件同,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和大理国历史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亦见证了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印度密教、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佛教禅宗、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在大理的交汇融合。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