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简介

重庆大足石刻简介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鼎足而立,齐名敦煌莫高窟,是巴蜀地区石刻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它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晚期石窟艺术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同时,其在题材上为中国密宗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页,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佛教民间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

大足石刻
编号72235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始凿于初唐(公元7世纪中叶),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石刻题材以佛教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以宝顶山、北山、石篆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简称“五山”造像)等为代表。是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是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和谐共处和空前的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遗产地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及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敦煌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丰碑。

大足石刻遗产分布

以大足区、潼南区、璧山区、铜梁区为范围,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区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大足石刻是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75处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市级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县级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1030龛(窟),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

大足石刻特点

宝顶山的大足石刻,在风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这里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宝顶山大足石刻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长500米,造像近万尊,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按佛经的说法,它应该叫释迦涅盘圣迹图。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指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地。

《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重重叠叠,扭曲蜿蜒,像四射的火焰,又似无数条金蛇,有种妖异的美,让人情不自禁地被蛊惑,只想磕头和膜拜。她的每一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大足石刻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是石窟上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厂空前的境地。这些石刻,把佛释道三家的教义阐释得生动有趣。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被刻在石上,成为一部通俗立体的教科书。

总之,论大足石刻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上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大足石刻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全 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大足石刻相关线路推荐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