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屯堡地戏(上)

贵州安顺屯堡地戏(上)

提及贵州安顺屯堡文化,地戏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安顺屯堡地戏诞生于江南,却在数百年历史变迁中,被贵州的这片山水保留下来,得以延续。屯堡人将地戏视作神灵,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层面。可以说是安顺屯堡文化中,人文精神最为突出的一面。本期“屯堡文化汇”,我们为你讲述一位年轻屯堡地戏表演者和他地戏世家的故事。

贵州安顺屯堡地戏(上)

80后的顾家顺与地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九岁开始学习地戏表演的他,一个身份是安顺地戏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子炎的孙子,另一个身份,他还是安顺屯堡管理处少儿地戏学校九溪分校老师。传承爷爷地戏表演精髓的同时,他也作为西秀区文体局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顺地戏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块,数年来坚持着无偿向屯堡孩子们传授地戏表演的工作。

贵州安顺屯堡地戏:历史,屯堡人的传家宝

顾家顺拿出了家中的几件与地戏有关的“传家宝”。这些地戏戏谱、面具,与顾家顺一样,传承着安顺地戏的六百年历史。

“这面红脸武将面具,在我们家可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当年“破四旧”时,家里人为了保存这张面具,不得已将面具躲藏在厕所墙壁的石板中。现在拿出来看,面具依旧神采奕奕,尤其是面具人物神情的生动刻画,是现在大部分面具所不及的;这面怒目圆睁的黑色面具,是70年代末,偷偷邀请隔壁周官村老艺人雕刻的地戏脸子;另一面英武帅气的‘少将’脸子我平常用的较多,是十多年前名师李大尧雕刻的,威武帅气”。相比其他戏剧,地戏表演少了面部表情的展示,全能靠表演者动作招式和抑扬顿挫的唱腔展示人物性格,这对地戏表演者来说更多了一层考验。

顾家顺又从牛皮纸包中拿出了几本泛黄的油印本戏谱,说:“这是1981年,村里文化人王厚福老先生,凭记忆补写出来的《投唐》十二卷唱谱,当时条件有限,只印了两套,格外珍贵”。

“过去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屯堡人晚上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过节前准备地戏表演,地戏表演者们会聚在某一家听神头讲戏,神头拿着戏谱,一句句向大家讲解其中的内容、押韵和表演时要注意的细节。因此,老一辈地戏表演者几乎都能把整个戏谱背诵下来。”

贵州安顺屯堡地戏:继承,一家人的荣光

生活在九溪屯堡村寨中的顾家顺,耳濡目染之外,对地戏有着格外的兴趣。“那时觉得逢年过节时可以跟着地戏表演队到处去表演非常有趣,一开始我只是带着个小军的脸子,在一旁看着老一辈人们表演,非常羡慕带着高高翎毛的主角。九岁时,我开始跟着爷爷开始学习地戏的动作套路。时隔多年后,二十多岁时待声带发育完全,又继续学习地戏表演的唱腔。”

过去学跳地戏,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对于屯堡人来说,跳地戏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只有品德秉性兼备的年轻人,才能来学跳地戏。家里要是有一个跳地戏的人,全家人都会觉得光荣,因为这是对一家人家风的最高认可。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贵州相关线路推荐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