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长流夜郎

论李白长流夜郎

李白诗 史籍 太白亭 口碑流传 物化纪念

导读:李白因永王李璘谋逆案牵连系狱而至长流夜郎之史事,千余年来已是不争之事实。但是由于其流放的具体起始时间、所行路线以及遇赦时地,史籍之直接记载甚少,遂使李白长流夜郎的诸多问题成为千古之谜。

李白长流夜郎之说众说纷纭

自北宋以降,就陆续有人提出李白未至夜郎途中遇赦而返。数百年来相沿习,似乎已成史学界之定论,尽管历代均有人持反对意见,但却众说纷坛,争议不休,甚至各执一端,令大众莫衷一是。

时至今日,此段公案,仍未了结,令海内外众多学者和局外之人也颇为关注,下面列举几项佐证以证李白的确曾长流夜郎。

论李白流放夜郎的佐证

佐证一:李白诗

关于这一点,笔者曾认真地研究过《全唐诗》,和清王琦编注的《李白全集》中李白所作关于夜郎的全部诗作。

比如:“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余”、“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这些诗句无一不表明李白曾长流于夜郎,假设诗人李白没有被流放于夜郎,并长期居住在古夜郎,又怎么写出如此多有关夜郎的千古佳句呢?

佐证二:史籍考察

历代学者的论证及史籍记述证明李白并非途中遇赦,而且确系到过夜郎。古往今来的学者文士都对李白流放夜郎之事颇有研究考察,虽有不少主观武断、信口雌黄或人云亦云相沿成习者,但其间不乏真知灼见之人。

佐证三:新站太白亭

清康熙间,四川学道王奕清视学至桐梓,重修新站太白亭,并撰碑记曰:“唐供奉翰林太白李先生,曾以至德中谪居夜郎,故其地多公遗迹”。太白乃李白的名号,若是现代人以古之传说而建,尚有以其名吸引游客之嫌,而在清康熙年间,已是重修,可见太白亭早在古代被夜郎人修建已纪念诗人李白

佐证四:历代名人诗词吟咏

李白同时及其以后历代名人对李白长流夜郎史事的吟咏也可佐证其到过夜郎。

唐杜甫:《梦李白二首》有“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等句,其《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有“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句。

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有“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句。

佐证五:口碑流传

笔者生在松坎,长在夜郎,曾在唐宋夜郎县腹地夜郎、新站作农村基层工作17年,也多次到过夜郎族人初人桐梓的聚居地--夜郎箐。自幼耳濡目染关于夜郎与李白的一切,可谓所至之处,耳目所及,比比皆是。

佐证六:民间传说

乡民们对关乎夜郎、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各种掌故、地名、诗词、纪念物民间传说等等,常常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崇敬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如非李白曾长流于此,夜郎人又岂会将之掌故、地名、诗词、纪念物千古传颂。

论李白长流夜郎:物化纪念

如前述过,一时一地产生出关于某历史事实和历史名人的口碑绝非偶然和无缘无故,而物化纪念的产生亦同此理。

一个小范围的地域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出现和构建了相当数量的纪念物,尽管其间不少是后人附会,但也足以说明该事物和人物在当地历史上巨大的影响不容忽视。

反之,在此地域范围之外的其他地方却绝无此类物化纪念,亦为反证。

李白长流夜郎论证结论

俨然太白先生倘徉吟啸于夜郎溪畔的身影至今犹存。李白到过夜郎之事实,千载之下,世世代代的夜郎人似乎从来就没有怀疑过。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古夜郎漂流相关线路推荐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