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泸定桥岿然不动
汶川强震,地动山摇。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县城外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虽然剧烈晃动,铁链叮当作响,但未受较大破坏,保存完好。
泸定桥横跨大渡河,自清代以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又称铁索桥。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亲题桥名“泸定桥”。泸定桥桥长103米,宽2.9米,由桥身、桥台、桥亭3部分构成。桥身由13条铁链组成,9根作底链,4根分作两侧扶手。每条铁链重1300―1800公斤,分别由862至977个铁环组成,环环相套,很为结实。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由熟铁铸造,全桥铁件共重40余吨。桥的东西两边各建桥台,全用条石砌成,下设落井,并设有天龙桩与卧龙桩,桩子全用生铁铸造,用于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是清康熙时期四川当地的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古朴大方。桥头西边有康熙题写的“泸定桥”石碑,桥头东边有“御制泸定桥碑记”。
泸定桥是我国古代一座著名的铁链桥,桥板可设可收,遇战事时,可将桥板收起,中断两岸交通。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大渡河自北向南奔流,水深流急,浪大,两岸山高,险峰兀立,谷壁陡峭,地处险要,难于架桥。泸定是川藏古时交通的必行要道。进藏物资,大都从泸定这条要道通过。藏人自古以来就爱喝茶,民间对茶的需求量大,四川和西藏相邻,四川又是茶的故乡,盛产茶叶,特别是雅安的茶,主要供应西藏。古时,人们无法在激流的大渡河上架桥,四川进西藏的茶叶,从泸定过大渡河时,只能靠笮桥、溜索与牛皮船横渡,很不方便,并常有事故发生。为了方便渡河与方便人力运载,川人将进西藏的茶制成茶砖(即茶块),所以,西藏茶在我国茶的历史上,也是别具一格的。艰险的川藏古茶道,与西藏体壮优良的马匹难于进川,使得康熙皇帝决定建造泸定铁索桥。泸定铁索桥建好后,大大方便了进藏与出藏物资的运送。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行至泸定桥,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中断两岸交通,并在东桥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谱写了长征中艰险壮烈的一页。红军一战而胜,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阴谋,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一页。毛泽东同志为此而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丽诗篇,泸定桥因此天下闻名。
1961年,国务院公布泸定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