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游记
陕西梁山乾陵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今天带老廖夫妇一同前往乾陵和茂陵。按疗养院规定,开饭就餐时坐位是固定的,我们和老廖两口坐在一桌,每天交流一天的收获,一来二去逐渐熟了起来。老廖人不错,长我两岁,老成稳重,一副老大哥的派头,我们很能谈的来。邀他同往,欣然应允。
乾陵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墓。我对乾陵的兴趣,主要是那座著名的无字碑,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人,给自己立了一块独一无二的石碑,怎能不让人挂在心上。而茂陵,则是因为那里长眠着汉朝四百年间最具开创精神的一代明君汉武帝。
乾陵和茂陵所里不组织参观,主要是因为路途较远。现在的领导都明白,安全第一,不出事就是好干部。出上一个小事故,一年就白干了不说,干部也就完蛋了。傻瓜蛋才去为了别人的快乐冒这种风险呢!
早饭后出发。出临潼,过西安,经咸阳,入乾县。十点半钟,远远地看见两座山峰上有明显的人工建筑,我们判断就在这里了。果不其然,那就是乾陵景区的两座雀楼。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才基本完工。乾陵所在地叫做梁山,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高度相近,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我们刚才看到的两座雀楼就建在这一对乳峰上。
关于乾陵的选址,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二人来到梁山,只见此处三座山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两座小山拱卫于前。东隔乌水,西有漆水。乌、漆二水在山前相会,形成水垣。认为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 “龙脉圣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李淳风的师父风水大师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他对高宗说:“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此时早有武则天的亲信密报武氏,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晚上,一阵枕边风,那梁山建陵还有什么疑问!第二天早朝,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后来的历史却真如故事所言。
秦汉时期,皇陵的主要建筑封土堆,是由人工挖掘堆砌起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汲取历史教训,即古往今来无不亡之国,无不掘之墓,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而乾陵营建之时,正值唐朝盛世,国力强大,国库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虽经一千四百年风雨沧桑,仍处处显示当年风采!
进得陵区大门,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梁山脚下。这条大道就是陵园的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也称司马道。陵园的建设格局仿唐都长安城营造,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为青龙门,南为朱雀门,西为白虎门,北为玄武门。陵内建筑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共计378间。现在,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只剩司马道两侧120件精美的石刻,还在默默守护着陵墓的主人,让后人从中体味主人当年的奢华。
沿台阶向上攀行,终于来到司马道边的石雕旁。一对昂首挺胸、腿粗臀圆的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其它陵墓也有以马作题材的石雕,但这种飞马石雕似不多见。其接着是一对高浮雕鸵鸟,这种以浮雕型式作石像生的陵墓似乎也不多。后面就是常见的动物雕像和文臣武将组成的翁仲。
走在石阶路上,向周围四望,田畴阡陌之间,有几座高高的封土堆很是显眼。导游小姐说,乾陵附近有陪葬墓共计17座,包扩我们路过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在陕西旅游,你要是见墓就看,那就别回家了。
石阶路边有一个小插曲。石阶路上修有几个观景台,在一个较大的观景台处竟然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工程建设单位及负责人的姓名。我看了顿觉滑稽:一代女皇武则天为自己立碑尚不留一字,这些鸟人干了一点小事竟然如此恬不知耻,真好意思!
走到翁仲的尽头,便看到两座石碑。西边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碑文由武则天亲自撰写,中宗李显书丹,当年曾对刻字笔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还能看到残存的金色痕迹。
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蔚为壮观。只是这原本无字的碑体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均为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观陵之后的有感之作。
看着这百吨之巨的石碑,真为武则天的过人之处赞叹。据说,武则天去世前留下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碑上不留一字。此等胸怀,何人堪比!
历史真的是无情亦有情。高宗的有字碑已经斑驳残破,无法辨认,纵使金粉填充,也难敌岁月无情。而武则天的无字碑上却刻满诗词,被后人赞口不绝。正如郭沫若诗中所言:“没字碑头镌字满,谁人能识古坤元。”
关于武则天的功过得失,我非历史学家,不敢多言。还是相信郭老之言“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一贯喜爱翻案的郭沫若,对武则天的“翻案”,当然是要多持正面肯定态度的。
不过,即便不“翻案”,武则天也不失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作为一个在男人统治了五千年的国度里,只有她一人敢于撑起国家社稷的大旗,国号大周,理直气壮地过了一把皇帝瘾,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对内改革科举制度,广泛招揽人才;重视农业生产,强调“粟多人富”。对外,收复安西四镇,巩固西北边防;坚持边军屯田,打通“丝绸之路”。在她当政的半个世纪中,国富兵强,未失片土,实属不易!
在两座石碑的北边,竖立着61尊蕃臣石像,这是参加高宗葬礼时周围邻国所派使臣们的雕像,只是所有石像的头都缺失了。导游介绍说,有一位石像的后人看到自己的祖先站在这里为武则天守墓,心中不平。他连续多天毁坏周围的庄稼,然后又放出话,说是这些石像的阴魂破坏,引起当地百姓不满,砸了石像的人头。尽管这些石像没有脑袋,至少说明当时唐朝的强大,周边国家不敢小觑!
站在这里向北望过去,梁山就在眼前。山坡上一条游人踩出的小道,弯弯曲曲通向山顶。我俩还想继续攀爬,但老廖两口已觉困乏,无力攀登,我们也只得作罢。谁让人家是哥呢!
真正难得的是。乾陵还是目前国内重要墓葬中少有的未被盗掘过的陵墓!
历史上乾陵曾两次险遭厄运。第一次,是唐末黄巢起义时,黄巢率40万大军,在梁山周围开挖,直到挖出一道40米深的壕沟,也没有找到陵墓的入口。后因官军赶到,悻悻罢手。那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第二次,是民国初年,国民党军阀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进驻乾陵,命属下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云云。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这位抗日名将有此阴暗一页,实在让人扼腕。幸运的是他没有成功,不然,和孙殿英一起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不为人齿的盗墓贼,那才是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解放后,曾有当地农民开山挖石,偶然挖到乾陵墓道口,被政府阻止。经勘查,乾陵没有被盗过的痕迹,这与乾陵地宫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整个墓道用巨石填充,石块之间又以铁水浇灌。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觊觎乾陵宝藏之徒不在少数,而其能独善其身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愿武则天和她的高宗皇帝在乾陵中安息吧!午饭,在乾陵附近一农家乐小店解决。老廖至意请客,我点菜。最低标准,每人10元。一人一碗面,一块饼,一个馍,几盘小菜。填饱肚子,前往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