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旅游景点——太清宫、玉清宫、圆明宫

青城山旅游景点——太清宫、玉清宫、圆明宫

青城山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青城山前后山之间,面对彭祖峰和金鞭岩,后倚棋盘石和神仙洞,左有青龙岗,右有白马岗,庙前溪水潺潺,古树成阴,花香四季,环境十分幽静。从沙坪过味江沿游山小道上行2.5公里即到太清宫,也可由金鞭岩前的八卦台沿公路绕行3公里到此。

名字由来

清人徐昱《灌县乡土志》载,太清宫初建于唐代,原为佛教丛林,名“龙居寺”,清代俗称郭家庵,清末改为道庙。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游历到此,题书匾额“太清官”,后遂改为此名。但当地人仍习称“郭家庵”。

修葺历程

据庙中碑刻记载,大殿和山门为明代万历年间重建,以后庙中住持僧道数易,代有修葺。1960年观音殿被拆,仅存大殿和庙房10余间。1993年,原成都市道教协会副会长青松道人蒋信平以84岁高龄回山修复太清宫,新建一楼一底三皇殿,培修三清殿,新建厢房18间。使明清碑刻等文物得到保护。

附近景点

附近旧有红锡庵(《灌县乡土志》载为唐代初建)、岐山庙、大云庵、上白马庙、中自马庙、下白马庙、东岳庙等,今俱不存。

 

青城山玉清宫

玉清宫坐落在青城山丈人峰北坡,从圆明宫往西南上行里许即到。它古为天真观,祀天皇真人,载于清乾隆《灌县志》,古庙被毁。玉清宫环境幽静,在殿前平台上,视野开阔,可俯视山下百里平畴。殿内有于右任先生1946年所题“玉清道院”匾额和刘咸荥、方旭等人的题诗。

上殿中殿

1938年成都慈善会在旧址上重建,取名玉清宫,有殿宇两重:上殿供奉吕祖、邱祖;中殿供奉祀宁封丈人和药王孙真人。传说孙思邈晚年曾居青城山,并在此完成著名的《千金要方》。

名人诗作

抗战期间,陈铭枢将军曾来此游览,留下诗作:“虎踞龙蟠毒雾封,迢遥寄恨上高峰。蜀中子弟新仍锐,东下貔貅怒发冲”。宫左保坎下有“莲蕊石”(天然砾石,形如莲花)。

附近景点

宫后有“天然泉”,传为天皇真人饮水处。从玉清宫住下行出山五六里是中兴镇。住上走里许可拐到四望观。沿山道可登丈人峰顶。玉清宫附近还有明代三官堂遗址

 

青城山圆明宫

青城山圆明宫建自明代万历年间,位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因道教崇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它以宝圆山为屏障,孤峰独秀,周围楠柏成林,较其他道观更为幽静。

宫内布局

沿林间石板路下行,道左有巨石棚成洞穴,名为“吕祖洞”,相传是吕洞宾结茅修炼处。再行百步到宫门,两边是30多米长的南天竹绿篱,旁有老松相伴。门两边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圆明宫中轴线正对宝圆山,山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开在灵官殿左侧一边。宽大照壁上刻有“圆明宫”三个大字,正对大道。强调了入口处肃穆宁静的氛围。

进入圆明宫内山门,中央为四重殿堂,左边有客堂、斋房,共80余间。前为灵祖殿,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2)建。灵官神像下有浮雕石座,甚精美。

新建殿堂

灵官乃道教纠察护法之神,亦称玉枢火府天将,赤面三目,披甲执鞭,十分威武。近年又新建殿堂。二殿为老君殿。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其像三目四首,左右各出四臂。后殿为三官殿,内供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

圆明宫各殿堂之间各有庭院,栽有高达数米的山茶和杜鹃花,树下多植春兰秋蕙,旁侧名为“别有洞天”的小院内栽有桂花、梅花,使人有:“小院回廊春寂寂,碧桃红杏水潺潺”的诗意。

附近景点

圆明宫对侧半里远,尖峰顶山麓有白云观,亦名清虚观,现仅存殿宇三间。

 

>>青城山相关旅游景点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青城山相关线路推荐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