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浙江宁波

“读”懂浙江宁波

“读”懂浙江宁波

“天一阁”藏书楼,是宁波旅游的一个标志。“南三国书城”的确不负盛名,宁波至今仍带有一种独特的墨香气质,从藏书楼文化的传承,到新艺文的崛起,都不动声色,不疾不徐,读书之于宁波人,不是一个文艺包装,是须臾不离的生活习惯。

浙江宁波:藏书楼文化

天一阁,当地人称“宝书楼”,宝,不仅是形容书本的珍贵,更是突出人对书的珍视与尊重。宁波出租车司机会向外地人建议:宁波到处都有好多书馆书室,待着挺舒服的。

在宁波地区,由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早在清末已经萌芽,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天一阁一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楼文化,包括了对知识的尊重(分家不分书)、文人相重(馆中有大批来自楼主友人的藏品)以及萌芽的公共概念(与居住区隔离,既防火又保留了各自的独立性),影响着大批文人,相继在宁波立楼藏书,同时,互赠互藏也成为风气与习惯,为日后私人藏书馆演变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资源与思想土壤。

1927年,宁波有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由“薛楼”与新建的“范阁”组成,上层用于藏书,下层向社会开放,供成人阅览。“薛楼”是由清末宁绍兵备道薛福成的私人藏书阁扩建而成,后来被薛福成当成教育民众、启迪思想的场所,虽然并非完全公开对外,但在当时确实开创了一种新的时代风气,让宁波在民国初期就拥有了完整配套的公共图书馆。

浙江宁波:咖啡与书,都是标配

宁波当地网站做过一个关于读书的调查,接受调查的宁波人,每月平均读书1~2本的超过75%,3~4本的接近20%,但90%的人购书花费都低于50元,花费超过200元的仅占1%。宁波人读书但不买书,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在当地要找一个免费读好书的地方实在太容易了。

鄞州区的东部新城,是宁波一个新兴的发展区,被称为“未来城市架构的几何中心”,宁波文艺青年的新宠--天静巷,就在这里。天静巷非常短,夹在高档住宅区、写字楼与商厦中间,很容易被忽略。这里的日式、欧式咖啡店环境非常好,基本都立有装满书的书架,两到三个是标配,站台式书架、镶墙式书架也不稀奇。

年轻人热爱的老外滩,晚上总是一派灯红酒绿的热闹,白天游人稀少时,会发现旁边也有气质清新的咖啡店。在宁波的咖啡厅,书并不是装饰与陪衬,而是成为主体、主题,也常常被郑重地嵌入咖啡厅、甜品店、新式青年旅店的名字中。

浙江宁波:发现新文艺潜质

宁波并非一个以文艺著称的城市,尤其是邻近杭州、绍兴这样文艺气质满满的地方,更显低调。但近两年,人们注意到了它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新变化,开始讨论这座城市新艺文崛起的可能性。

在宁波最繁华的鼓楼区,紧邻改造中的城隍庙小吃街,有一座醒目的红色建筑,这就是2014年新开辟的117艺术中心,规模不大,包装也不花哨,定期开设各种展览、讲座、活动,推广甬剧与甬系作家的文学新品,也算是一个文艺新地标。

江东地区,在和丰纱厂旧址上建起一座创意广场,超过百年历史的小洋楼、旧厂房,在五星级酒店与奢华购物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有腔调,1905年建立的成品车间,有大批与艺术和休闲娱乐有关的工作室入驻。

浙江宁波:“野”文艺萌兴

“野”,是与“市”对应,与城市中的现代艺术元素相比,在乡野、村落中新兴的文艺去处,更多强调的是返璞归真,以特色酒店、民宿为代表,供人暂时居停,感受更开敞的自然空间,更幽静的艺术格调。

浙东四明山,有着水墨画般的风韵,自古就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李白、刘长卿、沈一贯等都曾在此流连。四明山书画院坐落于“一代大儒”王明阳的出生地大岚镇,既是书画院,也是轻奢酒店,明清江南民居风格,白墙黑瓦,风情素雅,处处透出古韵。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滕头馆”是全球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馆,由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以宁波滕头村为原型,展示了空间、园林与生态化的江南式结合,惊艳一时。延续滕头馆的生态理念,宁波江北区打造了一座生态型酒店,以大型变频中央空调与真正移植于亚热带的琴叶榕、扶桑等植物,打造了真实、可体验的森林式就餐环境,专门打造的生态餐单更是倍受宁波乃至浙东地区人们的追捧,秋季,油炸面线虾与宁波土鸡正肥。

大堰镇是浙东知名的观赏油菜花的好去处,每年3~4月,这里都会成为文艺青年与摄影爱好者集结的热门地点。大堰廊桥附近的各式民居、民宿,除了作为赏花的落脚点,也是山居生活的最佳体验地。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