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巴黎(4)
食在巴黎(4)
食在巴黎:从“妈妈的味道”到“外国游客的菜”(接上)
吃了几年“皇家火上锅”,店内四壁照片上的名人、明星我依旧没能认识几个。一次,跑堂阿姨告诉我,萨科齐的老爸刚来吃过一顿,言语间全是兴奋。那时萨科齐还是法国总统。我也早就注意到,中老年人是这家馆子的主力客源,事实上,法国年轻人已经不熟悉这一口“亲切的滋味”了,反倒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慕名来此尝鲜。“大夏天他们也会点‘火上锅’,”跑堂阿姨说,“你看我的英语是不是越来越好了?”语气中不无得意。
食在巴黎:法式啤酒馆的“海上花”
与英国人的酒馆(Pub)、德国人的啤酒屋(Bierpalast)不同,法国人的啤酒馆(Brasserie)其实是一种餐馆,而非单纯喝酒的所在,之所以叫啤酒馆,主要是因为它们过去都有自酿啤酒的作坊。
位于巴黎蒙帕那斯区的“圆顶”(La Coupole)是一家很有名的啤酒馆,我第一次踏进它的大门,只是想看一看那充满艺术气息的店堂,找一找让 -保罗·萨特(法国 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曾坐过的那张 149号桌子。
圆顶啤酒馆 1927年落成,法国知识界名流曾在这里穿梭不止,萨特与加缪这两个存在主义大师曾在这里争论不休。餐厅展现装饰艺术的绿色大理石柱子,每一根都见证了巴黎当代艺术史,大堂的方砖和壁柱壁画被列为法国艺术文化遗产。
我看见一对老夫妇,穿着考究,神态闲逸,一边轻声细语地说着话,一边品白葡萄酒。他俩面前的餐桌上堆着小山般的一大盆海鲜,我心中暗想:两位老人家真是好饭量啊。这座“小山”是海鲜拼盘(Fruits de Mer)--圆顶啤酒馆的一道招牌菜,它的卖相和气势,可谓法国餐饮文化中注重排场、讲究气派最典型的例子,它的全名也特别响亮:“皇家圆顶海鲜大拼盘”,一口气说来特别像练绕口令。从法语直译的话,这道菜的名字应该是“海中的水果”,加之是花团锦簇般的一大盆,我与几位好吃的朋友又给它起了“海上花”的别号。
“海上花”共有上下两层,铺冰的底层盘有 10只生蚝(5个不同品种)、一碟海虾和两种海蚌,上层的主角是半只大龙虾、半只海螃蟹与半只蜘蛛蟹,皆肥美丰硕,此外还有 3只海鳌虾、3只大虾以及蛤蜊、小海螺,配上蘸酱和数个鲜柠檬,大拼盘被塞得满满当当。吃这道海鲜需配冰镇的白葡萄酒,我个人觉得喝烟熏味重的白葡萄酒更好。随海鲜一起上桌的还有黑麦面包,与法国其他面包相比,尝起来又湿又硬,口味十分特别。
对老派的巴黎人而言,即便啤酒馆全年供应海鲜拼盘,他们也只在冬天才会吃。冬季的寒冷会凝滞细菌生长,让生吃海鲜更加安全,此外,生蚝等海产在冬季也更加肥美。
第一次享用完圆顶啤酒馆的海鲜拼盘,我发生了肠胃不适,这与海产的新鲜度与卫生并无关系,主要是冬天里一口气吃了太多凉性的海产所致。后来经老饕指点才开窍,原来享用这“海上花”最忌讳风卷残云、速战速决,细嚼慢咽不仅能更好地体验其鲜美,也不容易刺激肠胃;另外,开吃前先喝一小杯波尔图甜酒暖胃,结束战斗后再来一杯干邑压阵,更是万全之策。这么一来,我后来享用“海上花”的记忆都是“天旋地转”的,再没闹过肚子倒是真的。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