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华沙旅游推荐(4)

波兰华沙旅游推荐(4)

波兰华沙旅游推荐(4)

波兰华沙旅游:涅盘的美人鱼(接上)

“二战”爆发前,希特勒叫嚣要在短期内消灭波兰。知道自己热爱的故乡无险可守、沦陷不可避免,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和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战争爆发后,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山洞里。战后,苏联要求波兰政府在华沙的废墟上建一座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城,但波兰人坚持要恢复首都的旧城区,最终迫使当局改变了原来的决定。恢复华沙古城的消息传开后,一时间有30万流浪在国外的波兰人归来,投身重建劳动。镶嵌在老城入口处的醒目标识“1980,世界遗产”,是对这个珍爱历史传统的民族最好的褒奖--要知道,重建的“假古董”一直都被《世界遗产名录》拒之门外,但波兰人顽强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为世界做出了榜样,这本身就是最珍贵的遗产。

波兰遗产看华沙,华沙遗产看老城,老城遗产则要看王宫。这座王宫始建于13世纪末的马佐夫舍公国,屡经毁建,现在看到的模样则是16世纪末的泽格蒙特三世版,巴洛克风格的外观简朴无奇,室内装修则豪华无比。泽格蒙特三世斥巨资从意大利聘请著名画家、购买名画,在王宫内设立画廊,使其成为整个波兰乃至中东欧的艺术中心。17世纪中叶瑞典入侵,18世纪末俄普奥三国的瓜分,让这座艺术圣殿元气大伤,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王宫更是被夷为平地。今天,这座“独立国家的纪念碑”重建为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波兰最最重要而悲惨的历史篇章的见证人”。

王宫中数以百计的大小厅室,各有各的趣闻轶事,演绎着正史和野史;各个厅室的门窗、地板、天棚、楼梯和走廊,无一不是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壁毯和油画令人目不暇接。各种陈设、展品背后,都有着“为什么是波兰”的生动故事,特别是那幅19世纪的历史画《国王斯蒂凡·巴托雷在普斯科夫》,描绘的是波兰强盛时期的国王斯蒂凡·巴托雷(1576-1586年在位)正在接受战败的莫斯科公国使节贡品的场面:雪地上,国王的双脚践踏着战败者的旗帜,莫斯科使节们站立在国王面前,一人身着斗篷,头戴高帽,向国王呈献一个放着面包和盐的托盘--这是传统中和平的象征;一人微微半蹲,假意谦卑;一人跪伏在地,以示尊敬;还有一人手持一柄破损的宝剑,面露悲伤;国王的尊严和失败者形成鲜明对比,但更鲜明的对比在画外--有“画坛肖邦”之称的杨·马特义科创作此画时,“波兰”已经只是一个地名了。

在扞卫民族尊严方面,同样少不了“半边天”们的贡献--不仅是现实中的女性,甚至还有“美人鱼”的参与。除了丹麦著名的“海的女儿”,世界各国还有不少美人鱼的雕像,造型大同小异,相比之下,华沙老城中心广场由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茨霍娃创作的那个雕像可谓独一无二--上半部是美丽的少女之身,但少了一丝娇媚,多了几分无畏,左手紧握盾牌,右手高举利剑,双目凝视远方,眉宇间洋溢着浩然正气。

这座雕像诞生于1937年,当时希特勒侵略波兰的意图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使得女雕塑家将美人鱼塑造为一个高举矛盾的英雄形象,美人鱼的模特是年轻美丽的波兰女诗人克雷斯蒂娜·克拉赫尔斯卡,她在战前和战争年代写下很多动人的诗和歌曲,1944年在华沙起义中英勇捐躯时年仅30岁。

美人鱼雕像的尾部不太引人注目,细节却颇有寓意:如蛇般卷曲,两落三起,最终昂扬向上,应合了这个国家几度兴亡的曲折命运,但只要复兴比衰落多一次就够了。加入欧盟12年来,波兰的发展速度在欧洲一枝独秀,人均GDP从当年的欧盟平均30%,突飞猛进到如今的70%,不输地中海沿岸的“老欧洲”,美人鱼有知,也可以稍稍莞尔一下紧绷的面容了吧?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