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海画神(2)

寻找青海画神(2)

寻找青海画神(2)

寻找青海画神:野狼的故事--南禅寺与土楼观(接上)

土楼山为丹霞地貌,红土岩层经雨水冲刷,坑坑洼洼,层层叠叠,宛若楼层迭起。自北魏开始,就有僧人在岩壁开凿洞窟、绘制壁画,洞窟以天然岩层或木制栈道串联,共有“九洞十八窟”,洞窟中间是天然土崖经过少许人工雕饰而成的“闪佛”(是土楼山山峰之一,远看像一座大佛,毫无人工斧凿痕迹),经过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远观仍能看出其抽象的鼻子、眼孔。从石窟下经过,还能看到北魏时期洞窟的藻井图。

土楼观中最有意思的壁画,莫过于半山腰走廊的十余幅地狱图像,从《地狱门》开始,以《六道轮回图》结束,中间画了十殿阎君的刑罚场所。这些壁画是当代画匠的作品,结合了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与民间信仰多样元素,也融合了古代与现代的双重价值。比如,在《六道轮回图》中,阎王的身边放着一个藏式法轮,代表轮回,法轮中央却是一个道教的太极图;一群古代装扮的阎王和判官、小鬼前面,跪的却是一个手拿猎枪的现代人,旁边是他所猎杀的大象、梅花鹿等动物在递状申诉。

土楼观的《地狱图》与南禅寺的《职贡图》遥遥相望,它们共同的特点便是以一面墙作为画布,其中绘有上百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以山水、云气、风景相区隔,形成杂而不乱的叙述模式。

寻找青海画神:达·芬奇引出柴成桂--在瞿昙寺遥想《最后的晚餐》

看过南禅寺和土楼观,我对像野狼这样身上融合着多元文化基因、不同时空记忆的画匠更加佩服,一有机会便去找他喝酒聊天。野狼对我的经历也很好奇:“你们研究生要读几年啊?”“硕士两三年,博士五六年到十年的都有。”他算了算:“我跟师傅学画差不多也是十年,那我应该也能算得上博士毕业了吧?”我连忙捣蒜般地点头。

他又问:“你在外国上过学,那外国人他们画不画庙啊?”听到这个问题,我略微有些吃惊,寻思怎样才能用简短的语言向他解释“外国人的庙”。米开朗基罗、弗拉·安吉利科(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提香(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作家,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仅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天主教堂便是一部厚重的宗教艺术史。

我只好从最著名的人说起:“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画在教堂里的壁画。”“达·芬奇,是不是那个画《蒙娜丽莎》的?”“是。”野狼恍然大悟,狠狠咂了一口烟头:“原来达·芬奇也是个画匠。”他这样一说,倒让我觉得有意思得很,忙问:“那我们青海有没有达·芬奇这样的画匠?”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睁大眼睛问我:“你去过瞿昙寺吗?你说说,瞿昙寺的壁画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比咋样?”野狼所说的瞿昙寺,位于青海乐都城南约21公里处的瞿昙乡新联村马圈沟口,建于明洪武至宣德年间,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的建造,与明朝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明初一统天下,藏人部落德高望重的三罗喇嘛率众归附,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题字,赐匾敕建瞿昙寺,以表彰三罗喇嘛弘扬佛法、归顺朝廷的行为。寺院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仿造紫禁城的形式,在当地素有“去了瞿昙寺,北京再甭去”的说法。寺内的法器很多都是朝廷所赐,装饰风格也有皇家风范。

瞿昙寺各个大殿都有明清汉藏风格的壁画,尤以四百多平方米的回廊壁画最为壮观。这个回廊民间称“七十二间走水厅”,壁画采用汉地青绿山水的画法,以蓝绿色为主要背景,兼有风俗人物图画,描绘着佛教故事,同时配有榜题诗文。回廊壁画与明代宫廷画家的风格密切相关,但最初的画匠没有留下名字,反而是清代维修时新画的作品,将画匠的名字巧妙地隐藏在画面屏风的题词中:“平番县上.堡画像弟子孙克恭、徐润文、门徒何济汉沐手敬画。”平番县,即现在的甘肃永登县。据乐都县志记载,这位孙克恭在壁画完成后留在了瞿昙寺,诵经修行,直至终老。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青海相关线路推荐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