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老龙头--引领长城迤逦西行
秦皇岛老龙头--引领长城迤逦西行
老龙头是明长城东部起点,由戚继光奉旨修筑。传说当年,士兵和民夫要等五天一次的退潮,才能到海中抢筑;刚修好的基座又被海水冲垮,为此搭进去不少无辜生命。后来,靠高人的“定海神锅”让大海消停了几天,“老龙头”垛楼才得以修建完成。我不太明白垛楼为何定要修到海里,修在岸边不是更省事?更多的大概是象征意义,有“镇海”之意吧!
秦皇岛老龙头:长城自此西行,傲立中华版图之上
与长城相逢数次,印象最深刻的,是敦煌以西的那段汉长城遗址,还有司马台长城,它们或苍凉于大漠,或雄峻于险峰,似眼前这般立在海中的还是初见。它并非海市蜃楼,而是扎扎实实立在渤海浪涛之中,远望去,确实像龙首,面朝大海,气势非凡。如此,长城便从渤海湾迤逦西行,跨山岳、走沙漠、履平原、越草场,巨龙般横亘在中华版图之上,为世人所惊叹!
秦皇岛老龙头:海神庙,与老龙头并蒂探海
从望孔看出去的感觉很奇特,海涛、海鸟、海轮……继续颠覆脑海中的固有印象。向右看,能看见另一座亭阁伸向海里,像是“老龙头”的并蒂之伴,那是海神庙。虽然没有巴厘岛那座名气大,可敢于探海的勇气,是足够壮观的了。
秦皇岛老龙头:原夯虽毁,历史烟云却不会消散
很可惜,原先的城墙建筑皆毁于八国联军的枪炮,如今所见,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修的。事实上,除了仅存的一段夯土炮台遗迹,绝大多数景区建筑是仿制品,包括整个景区的制高点澄海楼。不过,三字题匾是“十全老人”真迹。
秦皇岛老龙头:明朝抵挡后金的重要屏障
景区还效仿当年形制,原样复制了明朝“龙武营”。明末,辽东时危时安,山海关成了明朝防备后金的最后一道屏障。“龙武营”即在此背景下,由孙承宗筹建,驻防老龙头,以水军为主,力图海陆协同,抵御后金蚕食进攻。
秦皇岛老龙头:孙者承宗,在朝朝重,在关关重
孙承宗者,明末战略家,宁远防线之首倡者,最为《明史》所嘉许,被评“在朝朝重,在关关重。”其后之袁崇焕基本是沿袭他的战略思路,两人皆明末风云人物。孙承宗“包工头”式的战略思路效果如何值得商榷,不过,明末抵抗后金的许多将领皆其一手提拔确为不争的事实。从心胸考量,孙承宗似乎也比袁崇焕大气,对于和自己持不同政见者,他都以包容为主,努力让大家共同为国效力;不像袁崇焕杀毛文龙立威,反而失去抗清之犄角。
秦皇岛老龙头:失人才,纵长城千里万里又何用?
坐在海神庙探海阁里,吹着海风,很惬意。远侧的老龙头城墙,稳健地矗立在海涛之中,即使不断有快艇从它身旁划出激情的水线,它依旧不为所动。然而,真正行抵御外侮之效,靠的还是人;没有人才,城墙纵使修万里、十万里、百万里又有何用?可悲的是,崇祯悬于煤山之前尚不明此理,还要说“众臣误我”;殊不知,正是他猜忌的性格和低下的判断力,导致孙承宗告老且再不奉召,后又杀袁崇焕。还有卢象升、孙传庭,想想,明末崇祯可以倚重之肱骨实有多哉,然惜其所忠乃一庸主,可叹!崇祯自己屡毁“长城”,岂何由以怨他人?
秦皇岛老龙头:用人疑否?区分明君昏君的重要标志
赵王信离间而诛李牧,二世依赵高而绝蒙恬,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所以说,能否识人用人是区别明君昏君的重要标准;刘邦无赖能得天下,项羽勇武却刎乌江,即为此理。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