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后的水上人家--大澳渔村(2)
香港最后的水上人家--大澳渔村(2)
香港大澳渔村:渔业与盐田
大澳,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位于珠江入海口,大屿山有一条水道朝西、北岔开,将大澳岛与大屿山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岛,大澳岛正位处岔口之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澳一直以来都是驻军乡镇。海湾水道是天然的避风港,所以大澳历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渔港,据关帝庙内一块1903年碑记,当时的渔船有三类,罟船、网艇及钓艇,渔民所得的海产品销售到外地。大澳临近万山群岛,附近海域盛产黄花鱼、鰽白、鲛鱼和仓鱼,大澳渔业的最鼎盛时期,的大尾艇多达300艘。
1954年,香港海域的黄花鱼产量从开始下滑,大澳的渔业受到重创,七十年代,珠江附近渔场的资源枯竭,渔民被迫前往南中国海的深海。大澳之所以得以繁荣,除了渔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盐田。大澳历来是官盐的重要产地,一百多年来,都是香港的产盐区,后来由于制盐业逐渐衰败,大澳的大片盐田为了红树林的生长地,现在大澳拥有香港90%的红树林品种,所以,到大澳游览不得不去看看那里的红树林。
香港大澳渔村:大澳涌行人桥
进入大澳,永安街步行五分钟,首先会看到一座钢制的桥,桥可以吊起,这就是大澳涌行人桥,也叫做横水桥。桥虽很小,却是一个重要景点,这里不仅可以拍到大澳的两岸棚屋,而且这里也是横水渡的遗址。大澳岛与大屿山是被一条涌分开的,当年这里是一个渡口,叫做横水渡,大澳居民出入都要靠一个大舢板往来运送,无动力的的舢板依靠一条连接两岸的绳索,人工拉绳索维持舢板来往两岸,当年负责渡口舢板都是大澳的女性,过渡还要收费。1996年9月,大澳涌行人桥建成之后,横水渡便宣告结束了八十六年的历史。虽然我们现在无法体验人拉绳索的横水渡,不过站在桥上,右边的下方就是过去的横水渡老渡口,当年的阶梯依然还在,现在已经成为旅游坐观光船的小码头。
香港大澳渔村:新基桥
大澳被三条涌分割为两地,除了大澳涌行人桥之外,还有一座桥--新基桥。新基桥大澳两地联系在一起。以前新基街棚屋和吉庆街棚屋两地居民过到对岸都需要涉水,涨潮的时候,只能付费过渡,交通十分不便。大澳的棚屋都建在河涌两边,除了桥的连接之外,主要是依靠许许多多的小木板桥和过道相连,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经过不同的过道,才能够走到岸上的街道,走过这些木板过道成为当地居民每天的必经之路。这些小木桥和过道有长有短,有的是公共的通道,独立于棚屋之外,有的则是只通向一家棚屋,游览的时候,一不小心发现自己进了别人的家门。
香港大澳渔村:水上棚屋
行走在棚屋的木道之上,四周全是旧时的棚屋,经过风吹雨打的木头泛着灰色,显示着年代的久远,穿梭在棚屋间的小木桥上,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彷佛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棚屋,可以说是大澳的标志,以前只是有在照片见过大澳的水上棚屋,现在能够近距离观看这些棚屋,有些异样的感觉。许多的看似腐朽的柱子支撑着水上的棚屋,一切都很破旧、窄小,刚开始觉得像是到了贫民窟,但是慢慢去体会,才发现它的特殊之处。
每一个棚屋都是许多的深入水中的木桩所支撑,一般都是由杉木、坤甸木(鉄木)、红木等木材为主,两三米高的木柱直插水中,上面铺上一层木板,然后按照棚子的搭建方式,搭建而成。据说搭建的原理也来自于渔船,朝水一边是棚头,有木梯通向水面,可以下到河涌取水、洗衣服,也可以上船。棚尾朝向陆地,可以晾晒海鱼和海带等物,棚尾通过木道与陆地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