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海的茶香(3)

西双版纳勐海的茶香(3)

西双版纳勐海的茶香(3)

西双版纳勐海:晨钟唤醒俗与神

傍晚时进入章朗,古村向我们呈现出它最美的剪影:身着布朗族服装的老妪赶着一群黄牛,经过村口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牛群慢慢消失在小路尽头,山风吹动古树的枝桠,树叶沙沙的声响中还夹杂着牛铃的余响。

章朗村位于布朗山顶,夕阳西下时,可以看到极美的火烧云。此时,劳作一天的村民,或赶着牛羊从山坡上放牧归来,或背着竹篓满载鲜叶从山顶茶园采茶归来,或扛着锄头从山脚下的旱地锄草归来……

晚上,我们住在一幢木屋二楼的“阳光房”,这儿是主人家给茶叶“晒青”的地方,睁开眼,就能看到浩瀚的星空,深呼吸,满屋子都是古树茶的气息。

睡得正香,忽听钟声响起,楼梯上有脚步声,远处某个地方还传来悠长的诵经声。我起床想一探究竟,踩着木楼梯下楼,钟声已经停止,但整个村庄已被唤醒。两位穿长裙的中年妇女提着竹篮,经过小广场中间的祭台时,跪下作揖行礼,然后起身继续前行。她们前方的村道上,出现三三两两也拎着竹篮的村民。人们一直走到村口,走上一条约有百级的狭长的台阶,悠长的诵经声,如瀑布一般从台阶上倾倒下来,七八个拎着竹篮的人迎着诵经声而上,如同一条条逆流而上的鱼。

台阶尽头是一间佛寺。布朗人信奉南传佛教,在他们心中,寺庙是最圣洁的地方,进入寺庙的人都要脱鞋赤足,不使寺庙染上尘埃。

大殿外的空地上坐满了人,有男有女,或老或少,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掀开自己竹篮上的毛巾,取出里面的辣椒面、萝卜条、稀饭、玉米棒、方便面,摆了一地,然后有说有笑地开吃。把寺庙当作早点摊兼社交圈,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走进大殿,三四十人跪在大佛面前,有白衣僧人在主持仪式,信徒们的动作并不整齐,其间不断有人进出:从正门进来,打开竹篮,拿出一根蜡烛,在大佛下面点燃,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始诵经,之后就拎起竹篮从侧门出殿。

侧门外有一方十米来高的傣式佛塔,从大殿出来的信徒,都从竹篮中拿出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食物放在佛塔前,这是“给佛爷带的早饭”。之后他们才聚集到一起,开始享用自己的早餐。

章朗村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也是勐海最古的村庄之一,已有1400多年历史。章朗,傣语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村庄建成后,村里派人到斯里兰卡取经,一位名叫玛哈烘的佛教徒,用大象驮着经书从斯里兰卡出发,行至章朗村外的山峰,大象被冻僵了,布朗人便以“章朗”为村子命名,又在村中建立了一座白象寺,以感谢大象驮经之功。

在佛寺中诵经完毕,和佛爷一起用完早餐后,村民们才纷纷离开,去处理自己尘世间的俗事。布朗人的生活便是这样简单而不凡:从圣洁开始,归于世俗,因而处俗事时有圣洁之心。

西双版纳勐海:古树茶上“凌波微步”

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自称“布朗”,汉称“蒲蛮”,傣称“满”,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布朗族。章朗是布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建有布朗族生态博物馆,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章朗村有“六宝”: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这六宝,尤其是与茶有关的习俗,保存十分完好。

章朗村附近有1000多亩古茶园,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是何时所栽。据《华阳国志》记载,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古濮人,早在商周时既已种茶,作为最早在勐海布朗山定居的少数民族,布朗人血脉里世代流淌着浓郁的“茶基因”。

我们跟随村主任岩胆和他的夫人去古茶园采茶。在一片长满参天大树的山头,岩胆夫人身背竹筐,脚着人字拖,双手抱着一棵大树,一步步“走”在树干上,最终站上了离地面约两米高的古茶树的树丫,红衣飘飘,如同是“凌波微步”的侠女。她的双手如同弹钢琴一般在树冠上飞舞,每“弹”一次,手上就多了一把嫩叶,不到两分钟,就在竹筐中铺满了一层。

岩胆夫人摘了一片树叶放进嘴里轻咬:“嗯,好甜啊!”她爬的这棵大树便是古茶树,她采摘、品尝的树叶便是普洱。

章朗的古茶园是一个立体的生态系列,最上方是高大的乔木,下面是古茶树,再下面是各种牲畜的“秘密花园”。古茶园“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处”。

西双版纳勐海的茶香(1)

西双版纳勐海的茶香(2)

西双版纳勐海的茶香(4)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证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西双版纳相关线路推荐

Copyright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首页

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

个人中心